0°

防灾人物丨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 为防震减灾事业鼓与呼

立德树人桃李芬芳  参政议政不负重托

——记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刘春平

人物介绍

刘春平,男,1962年生,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华东地质学院本科毕业,1986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9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2005在英国Cranfield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地震流体学科带头人;受聘湖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今年3月“两会”期间,中国应急管理报刊发的一篇访谈文章《防灾是人类对自然最深的情感》刷爆了地震人的朋友圈。文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诠释,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拳拳真心,让很多读者产生强烈共鸣。这篇报道的主人公就是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

 

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同志可以说是一个“老两会”了。但无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还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的提案一直聚焦在防震减灾和教育。“防灾减灾”“教育”已然成为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对他而言,这不只是他的专业和工作,更是他的初心与使命,是他献身奋斗并竭力为之“鼓与呼”的光荣事业。

 一、与水结缘,求学之路苦亦甜

上世纪70年代初,刘春平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长江边上的一个陶艺世家,母亲在其出生不久就病逝了,父亲是一位陶艺工匠,精于制陶调釉。年幼时,他随父亲几经辗转,最后客寄在湖南醴陵县城的舅舅家。醴陵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小城,湘江支流渌水穿城而过,山水相依,景色秀丽。这也是一座盛产陶瓷的小城,到处都是陶瓷作坊。在一个个像他父亲一样的能工巧匠手中,黏土在水中旋转化形,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由于伴水而居,他从小便爱水、惜水,与水结缘。水不但塑造了他的性格,而且成了他甘愿探索奉献一生的事业。

在这里,刘春平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这段时间,新中国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革,从十年“文革”到打倒“四人帮”、再到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他的理想与命运也随之起伏、改变。

谈起那段时光,刘春平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班主任踢在自己屁股上的一脚和那无声的“鼓励”。1977年是全国刚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也是他上高中的第一年,因为年少贪玩、再加上那时学校教学秩序刚恢复不久,他经常和小伙伴躲在路边、桌下玩游戏。一次当他和伙伴们正趴在地上玩得起劲的时候,有人在他屁股上轻轻踢了一脚。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班主任,着实吓了一跳,以为一定会受到班主任的厉语批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班主任并没有批评,而只是径直离开了。第二天,竟然还找了一个理由,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他一番。犯了错误,老师却“给足了面子”,这让他很感动,于是下决心努力学习,给“偏爱”自己的老师看。从那以后,他便远离了经常打闹厮混在一起的小伙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再加上他聪明、悟性好,第二年通过层层考试,很快进入到了所在高中的尖子班,按照往年的录取情况,也算半只脚踏入了他想都没想过的大学的大门。刘春平回忆说,这位老师不仅一脚把他“踢”到了大学门口,还深深影响到他的从教理念和教育方法。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刘春平选择了华东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当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他回到说:“我爱水”!

从此,他便开始了学习、研究、管理利用“水”的专业历程。

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在他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当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注意到了这个力学功底深厚,毕业论文扎实、研究主题和自己的领域相近的青年,那时候刘春平还不知道,这位罗教授是60年代美国归国华侨,被同行尊称为“罗先生”的知名学者,答辩会结束的时候,罗先生建议他读自己的博士,刘春平的研究生导师陈雨荪教授是罗先生学术上的挚友,也极力推荐他跟着罗先生继续深造。于是,他通过考试,进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正式开始了科研之路,也接触到防震减灾行业。

刘春平说,罗先生科研上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开阔了他的科研视野,他总是给我们提供大量国内外的论文资料,指导我们阅读总结,找出这个研究领域的不足、提出新的问题。刘春平在读博期间深入系统学习了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和水资源管理,结合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部项目《安阳市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国家有色金属总公司《海边采矿水文地质科技攻关》等项目完成博士论文。出版专著《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优化模型》, 陈梦熊院士在《五十年我国水文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文中,将该书列入“为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专著之一。在《工程勘察》主办“地下水系统优化模型”学术讲座。在国内最先运用优化方法评价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并应用于缺水盐渍区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和矿坑涌水量地质分析与模拟。

二、初心不改,科研路上勇登攀

刘春平自己有三个情结:科研情结、教育情节和家庭情结。博士毕业后,在众多的工作机会中,他毅然选择回到自己家乡的湖南师范大学,做了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

1989年到2006年在湖南师范大学工作期间,他快速从一名普通讲师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先后担任地理系系主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湖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2004被聘为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博士生导师,2006年成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和水体污染物质迁移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教育部高访基金项目等。提出了土壤溶质锋迁移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毛细逆渗土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并用于土壤生态系统污水处理,在《水利学报》、《土壤学报》和《Soil Science》等国内和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春平还多次参加高级访问访学项目,外出工作、交流、学习。2003年参加科技部中-俄科技双引项目,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国家地理所、圣彼得堡大学等开展资源环境等问题学术交流和项目引进工作。1999到2000在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4-2005年在英国霍利菲尔德(Cranfield)大学水和环境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开展对泥炭层地区水质调查和数值模拟研究。

刘春平在国外访学

2007年,刘春平调任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从1989年博士毕业,时隔18年,再次回到了地震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了一名防震减灾教育科研工作者。

来校工作后,刘春平结合行业学校特色,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将研究目标瞄准地震地下水动力学,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在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和中央高校团队项目支持下,主持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基于含水层形变地下水位异常识别研究》,《鄂尔多斯周缘地球动力学研究》,以及《构造带应变水位与形变关系研究》等项目,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自然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春平指导学生进行数据采集

地震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剧烈变化,甚至改变或破坏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引起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大幅变化,出现井水浑浊、 井水位、河流流量和泉流量的变化、以及砂土液化等丰富的水文现象,这些现象的深层机理是什么?这引起了刘春平极大的兴趣。 

怎么通过自然力(气压、潮汐等)作用下,揭示力与形变和井水位变化规律,刘春平和研究团队一起攻坚克难,建立了一个包括不排水条件下力学响应和排条件下水动力学响应的井水位潮汐响应模型,科学系统地解译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的江油井水位大幅下降13.5米、小江断裂带、滇中南部井水位异常变化等,传统的线性孔弹性理论无法对这些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作为一名敏锐的科学工作者,刘春平对于探索地震水文现象具有诗人般的激情。唐山Ms7.8级地震前,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四口井产油量的明星异常;苏门答腊M9.2级地震,广东梅州县监测井持续井喷响应......在团队内部称其为“刘春平之问”。2017年12月,刘春平以第一作者出版了《地壳应力与地下水动力响应》,该书综合了他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并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其允教授和地质所车用太研究员两位专家审阅,成为我国地震地下水领域又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著作,弥补了地震流体研究重观测实践,轻理论发展的不足。

我国县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0%以上,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因此,从灾害风险国家治理的视角来看,县域治理具有基础性。在我国偏重城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下,使得包括应急资源在内的人才、资金、技术乃至劳务等各类资源集聚大中城市,县域资源匮乏,政策资源稀缺,这些因素都造成我国县域,尤其是农村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偏低。刘春平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呼吁广大研究人员应该开展县域灾害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规划研究,并应该建立起一套相应的标准。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指导完成了唐海县重点区防灾减灾综合规划、滦县防灾减灾综合规划和通州区灾害综合防治等项目,在县域自然灾害防治的规划要素整合、综合防灾规划图编制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性。

“一个好的研究者最基本动力是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对自然规律的兴趣和对揭示自然规律的热情。”刘春平这么谈自己三十多年来的科研感悟。由内而外的科研动力,才能够投入科研,淡泊名利。刘春平的博士生石云谈起导师的科研习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问题,推导公式,休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出差坐火车飞机的时候……刘老师有一个笔记本,上面非常系统工整地满满记录着自己在零碎时间的突发灵感、公式推导过程、研究问题和解决思路。刘春平指导的另一位博士生唐彦东谈及一件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有天晚上十点多,突然接到刘老师的电话,要他们去他住处讨论一个研究问题,到后刘老师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说: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你们都睡得着吗?

只有对科研有着最纯粹的热爱,对探寻自然规律有极大的激情,才能够这样沉浸在科研中自得其乐,如痴如醉。

三、立德树人,三秩春秋育英才

从1989年刘春平博士毕业进入到高校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转眼三十载,自己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成为了桃李满天下、科研成果丰硕的老教授。

刘春平在课堂上

谈起自己近30年的从教感悟,刘春平说,一个好的大学老师,首先要有立德树人的情怀,关心鼓励学生的爱心。还要求系统完备性的专业知识,又“宽”又“尖”的知识结构,掌握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社会基本规律的方法。当然,理性的观点、逻辑的思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也是对一个好老师的基本要求。刘春平从教三十年来也一直以此要求和鞭策自己,先后评为省青年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等。

刘春平先后讲授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高等数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地震水文学、以及管理决策学、系统工程等十几门课程。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30多名(合作指导1名英国硕士生),指导省青年骨干教师(优秀副教授)4名。获得省级精品建设课程和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教育部重点项目,在分管防灾科技学院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地震行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主持申报《行业高校“长宽高”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在四年一度的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推荐参加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奖。 

教材是教学之基,结合自己的教学课程,刘春平还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编写编写了《土地分等定级与地价评估》、《管理决策学》等教材。主编的《大学生学习指南》(第16分册),成为高校相关专业大学生必读书目,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历时2年编写的高中教材《环境保护》,结过层层审核于2004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高中环保教材,发行量达到500多万册。

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他还经常思考学生培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他关注“学业困难生”群体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积极研究促进其心力(兴趣和意志力)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并探索制定多种举措并举、系统协同的学业困难生帮扶方案。积极开展进一步深化行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沁润行业精神、行业文化的教育支点和养成环境研究。他关心贫困生,曾在为其学生出版的《逆境中成长》一书作序时深情地写到:“是贫困,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这段经历,磨砺了学子们的意志;也是贫困,以及与贫困为伍的这些岁月,使学子们远离尘世喧嚣、静心沉思学问。贫困让他们远离了浮华,让他们学会自立,学会坚强,学着在贫困的生活中渐渐的富有。”鼓励贫困学子直面贫困,让贫困成为自己最好的“大学”。他关注大学生创新,在一篇鼓励大学生创新的文章中写到:“ 其实,创新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也是一种思维的培养,更是同学们学习的动力。没有哪种创新是生来就伟大的,它的成功和伟大,是因为人类的努力,人类的坚持。是人类——包括我们给与创新的生命、成就创新的成功与伟大。”他推动开展的冷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得到众多主流媒体的肯定,光明日报刊发文章《把冷门专业做热》,并配发编者按: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学不好的专业。湖南日报报道《“冷”专业何以“热”就业》,并配发编者点评:以素质找出路。中国教育报文章《突出特色搭建平台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光明日报《扶危定倾——高校防灾减灾学科的担当》,都对这一实践的持续开展进行报道与评论。

刘春平在一篇自己的感悟文章中写到:“时光荏苒,能成为教师是一种荣幸,能认识每一个学生也是一种缘分。在这近三十年的岁月里,我珍惜每一段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能和学生一道,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即为良师,也是益友,将自己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和方法传递给学生,并不停的思考、探索、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这都源于刘春平对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和投入。

四、参政议政,防震减灾献良策

刘春平最早是在200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连续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借助人大政协平台,刘春平积极提交提案,为提高大众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言献策。

刘春平参加全国“两会”

他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防灾教育的提案》《关于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提案》,建议加强国民教育和科普宣传,建议完善防灾减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减灾基金的提案》和《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居民住宅地震等巨灾保险制度的提案》,建议建立东部人口聚集高度聚集地区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试验区,通过建立减灾基金和社会保险分担居民应对巨灾损失的压力;针对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城市硬化表层下的自然蓄水系统建议,实现自然蓄水和人工排水相结合,减少城市因强降水、干旱产生的灾害;提交《关于优化教育资源,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建议》,建议国家把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教育体系,尤其是人才培养所依赖的学科和专业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教育水平和专门人才培养能力;提交《提升我国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的措施和建议》、《社会救援力量有序参与应急救援措施》等建议,建议大力推进应急救援相关法制建设,搭建协作服务平台,积极支持鼓励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发展,加强对社会救援力量的指导与监督,规范有序参与救援行动。 

今年,刘春平又带着四个提案参加两会,提案《关于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工作的建议》,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法治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技术标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实施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查清我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关于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纳入国家科技相关规划计划的提案》,建议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纳入国家科技相关规划计划,从政策、项目、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国家相关科技战略行动及防灾减灾救灾科技任务中予以充分考虑,广泛吸引国内外专家参与;提案《关于建立地震预警管理法律制度的建议》,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健全地震预警管理法律制度,对全国地震预警系统规划建设作出规定,统一地震预警信息产出和发布管理,实现地震预警技术合法应用,为发挥减灾实效提供法治保障;《关于修改<防震减灾法>的建议》,建议将我国近年来在防震减灾领域积累的一些新的做法和经验,部分可以上升到法律层面,以切实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其提案集中在防灾减灾和教育领域,涉及防灾减灾教育、职业教育、防灾减灾学科建设、防灾减灾科普、巨灾保险、防震减灾立法、反震减灾试验场地建设、应急管理、地震灾害预警、风险隐患排查等。一些提案陆续被相关部门采纳,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向纵深推进。

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一些列议案的同时,刘春平还积极接受媒体的采访,通过媒体发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关注防灾减灾行业,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为事业发展呐喊助威。

今年两会,刘春平陆续接受了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气象报、经济日报的专访,媒体刊发《防灾是人类对自然最深的情感》、《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建议:建立地震预警管理法律制度》、《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摸清灾害风险底数需“普专结合”》、《全国政协委员刘春平:摸清“家底”,提升抗灾害风险能力》等多篇报道,并被大量媒体、网站、自媒体号转载,进一步扩大了舆论影响。特别是访谈文章《防灾是人类对自然最深的情感》,对人与自然灾害关系的深刻阐释,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浓厚情感,引起了很多读者的思考与共鸣,更是刷爆了地震人的朋友圈。

2017年两会期间,刘春平也积极在媒体上发声,并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与网友面对面交流。他做客中国气象报社演播厅,围绕“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展开,通过新浪微博和“一直播”视频直播互动平台与就防灾减灾教育、海绵城市建设等网友关注的问题互动交流。据中国气象报社报道,此次访谈直播,网友反响热烈,现场有两百人参与提问,刘春平回答了网友提出的有关问题。直播访谈持续1个小时,累计共有5911人收看直播,视频播放量达3万余次,访谈相关微博话题#气象记者跑两会#阅读量达877.2万。

刘春平“两会”期间通过直播与网友面对面交流

每年两会结束,刘春平还会为防灾科技学院师生主讲一场全国两会专题报告,汇报自己的参政议政情况,并将两会上关于防震减灾行业的声音传递给大家。

谈及多年的全国两会参政议政经历的感悟,刘春平说,全国政协委员的工作,是一份神圣的公益事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结合自己工作的领域,持续的投入时间精力,调研、思考、整理素材,最终形成提案,有时候要牺牲自己的休息和科研时间。但是,看到自己的提案建议被政府重视,传递的相关领域的需求和声音被政府听到,有的建议开始被政府采纳,就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干劲。

对于以后的政协委员工作计划,刘春平说,我将继续投入到防灾减灾学科专业设立和建设上去,积极参与推进国内高校防灾减灾学科合作与协调,整合多方力量参与,为防灾减灾专门人才培养营造更好的环境、提出更多好的意见建议。

对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工作全身心的投入,源于刘春平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一种炙热情感。

“我是2007年开始专注于防灾减灾教学科研工作的。亲历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参与了‘5·12’汶川地震科学考察,一直在关注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年度频发的季节性区域、流域水旱涝灾害。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以往发生的灾难,我深深地感到,苍天无情人有情,防灾是人类对自然最深的情感。”刘春平在参加政协会议期间接受应急管理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刘春平说,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同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营造,从气候变迁对古代战争和政权更迭的影响,再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举国大救援……与灾害相伴,同灾害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早已渗透到我们血液中的民族基因和哲学思想。“灾害无处不在,随时都可能发生,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服务水平。

撰稿丨井警龙

编辑丨贾作璋 唐彦东

排版丨解庆一

校对丨解庆一

责编丨井警龙 董波

来源:防灾科技学院融媒体中心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