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年防灾科技学院招生特辑丨生态环境学院

生态环境学院


学院介绍

生态环境学院办学理念旨在秉承国家新时期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具有能够解决专门环境问题、专门生态问题以及掌握先进测绘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院通过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测绘科学与技术为特色技术支撑,地球表面运动变化与信息化技术为平台,以地下水为环境生态关键联系内容,建立生态与环境、生态环境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以及地下水与现代地理信息及遥感技术交叉的学科体系,建成国内领先的防治突发性生态灾害、环境灾害的特色基地

学院现有地理科学、测绘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招生专业,2013年开始招收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地质工程类硕士。

学院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16人,校级教学团队2个。近五年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8篇,三大检索28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地震行业基金和中国地震局教师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编写教材专著3部。

学院拥有地下水污染监测评价、水环境化学分析、测绘工程、土壤、植物等20个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1300㎡,设备设施资产总值达3500万元,设备先进、手段齐全,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在秦皇岛柳江盆地、塞罕坝、保定清西陵、潮白河、中国测绘科技馆等地建有多个校外实习教学和研究基地。


生态环境学院 | 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  


专业介绍与课程安排


防灾科技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自2017年开始,进行本科的招生与教学工作。作为新建专业,与其他院校相比,我校地理科学专业不仅更注重与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同时强调防灾减灾知识技能与地理专业能力素质的融合培养,是一个特色鲜明、教学实力雄厚的优质专业。


现有专业任课教师1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名,博士5名。学科涉及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地质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科研能力突出,教学质量优异。


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类、防灾减灾类等专业核心课,同时还有水文、气象、地质、地貌、植物、土壤等地理学科平台课。为了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还开设了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训练、GIS应用软件开发、智慧城市建设、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等实践类、技能型课程,深受广大同学们的欢迎。


实践条件与特色活动


地理科学专业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运行中的校内实验室有: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土壤环境分析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实验室、矿物岩石实验室、水环境化学实验室、气象观测站、智慧教室教育技能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有:秦皇岛黄金海岸地理专业实习基地、塞罕坝实习基地、燕郊中学实习基地等,各类实践教学场所为培养和提升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秦皇岛地质实习

塞罕坝土壤实习

塞罕坝植物实习

塞罕坝植物实习

校内地信遥感实习

校内植物实验


培养目标与素质特点


地理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夯实同学们的现代地理学理论基础,借助丰富的课内外实践体系提升能力应用。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同学们将具备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综合分析等相关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能力,能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制图、空间分析等方面工作。


就业能力与发展方向


经过四年的学习,地理专业的毕业生们既可以成为地理教学工作者,又可以在国土、环保、水利、农林、气象、规划、测绘、应急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胜任自然资源调查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区域城乡规划与开发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可选择继续深造,考取全国各类知名大学的学术型或专业型硕士,成为母校的骄傲。




  测绘工程专业  


历史及现状


测绘工程专业始建于2011年,测量学作为防灾四大支柱学科之一,测绘工程专业的筹建一开始就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办学的办学条件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同时依托所处地震行业的优势建设一个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测绘工程专业。


2012年本专业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共建国家级测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4年本专业所在部门曾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本专业通过国家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估;2016年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校级教学团队;2017年测绘工程专业加入燕郊高新区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联盟成员。


培养定位与目标


本专业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和人文社科知识,掌握测绘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在测绘、地震、应急、规划、国土资源、建筑、交通、水利、电力、矿山等部门从事测绘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研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毕业五年后能胜任测绘工程师岗位,成为单位的技术或管理骨干。


主要专业课程


普通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GNSS原理及其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GIS原理及其应用、GIS软件应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与法规、精密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测量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地壳形变测量与数据处理、重力测量、地下工程测量、不动产测量与管理;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测图实习、生产实习(含GNSS测量实习、精密水准测量实习、精密导线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学实习和数字摄影测量实习)、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其他自选项目。



主要专业技能


掌握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地变形测量与数据处理,GNNS观测与数据处理、摄影测量与遥感、GIS软件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能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测量仪器设备;能熟练使用ArcGIS、SupMap、ENVI、ERDAS等遥感与GIS软件;掌握测量控制网的设计、施测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与地籍图的测绘及其信息系统的建立方法;掌握工程施工放样、变形观测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测量生产组织管理和工程建设的基本知识;具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研室共有教师13名,其中客座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4名,讲师6名,助教2名。教师队伍中博士4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教师占100%;国家注册测绘师3名,工程师2名,双师型比例占38%。本教研室有校级优秀教师3名,教学新秀2名,廊坊市青年拔尖人才1名。


此外本专业长期聘请华北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等单位教授与研究人员来校兼职授课,充分利用了行业资源,在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教学资源起到了积极有益的补充。


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实验室包括工程测量实验室、精密工程测量实验室、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室、测绘数据处理实验室等。实验室拥有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精密水准仪、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普通全站仪、高精度全站仪、测量机器人、全站式陀螺仪、GPS接收机、CORS测量基站、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测量系统、地基SAR测量系统等各类测量设备300余台套,同时拥有适普VirtuoZo、Pix4DMapper、ArcGIS、南方CASS等测绘数据处理软件,总价值1200多万元,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专业同时拥有天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个,拥有西安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潮白河实践教学基地、河北易县清西陵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就业方向


继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造。可在测绘、市政、国土资源、矿山、交通、土建、水利、城市建设与规划等行业从事基础测绘、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去地震等部门从事地壳形变测量及地质灾害监测的工作。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与课程安排


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液态淡水资源库,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全球有超过20亿人饮用地下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地下水也作为地质营力、信息载体、生态环境因子和灾害因子影响着人类文明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人类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我们需要从战略角度、全球视野多方位多尺度、高度关注地下水研究领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发现她、了解她、认识她、用好她、保护她呢?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会告诉你一切,她是一门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结构、组成、地下水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及其在与地幔和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效应,进而为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性地质学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会带你一同探索地下水的奥秘。



结合社会市场需求、我校办学定位及我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定位概括为三个专业方向:资源—环境—地震及灾害方向。专业定位立足防震减灾人才需求,突出行业特色,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实践应用的能力,是我校资源与环境硕士学位点的主要支撑专业。


教育资源及实践条件


专业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已有8届本科毕业生,5届研究生毕业生。现有的专业教师1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82%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由校级教学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湖南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3名教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赴德国、美国等国家交流访问。


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着力开辟凝练了地下水、土壤与环境、地震地下流体、深部流体及资源化利用等3个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文地质学科研体系。



先后承担和完成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中国地调局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地方和学院各类科研课题。


专业拥有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地下水动力学实验室、水环境化学分析实验室、基础水文地质学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实验室、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实验室、地下水污染监测评价实验室、地震地下流体校级重点实验室、地下流体地震过程动力响应实验室组成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科研研究机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建成了具有防灾减灾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如京津冀认识实习基地、秦皇岛柳江盆地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地下水野外观测试验场——抽水试验基地、黄金海岸实习基地等。




培养目标与素质特点


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知识基础、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够在国土、环保、水利、能源、交通、城建、农林、防灾减灾等部门胜任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灾害问题、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相关的勘察、监测、评价、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管理等生产实践工作;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基本工程素养;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防灾减灾相关事业服务。



注重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科研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指导大学生申报完成创新项目,积极开设开放性实验,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项目融入实验,理论指导应用”。


就业能力与发展方向


从社会需求调查来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就业需求量较多的主要集中于环保、资源、工程等行业,这些方向对我们专业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该专业毕业生满足市场上对环评、环境保护、水文地质勘查评价、水文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的需求。

 

经过四年的学习,能够在国土、环保、水利、能源、交通、城建、农林、防灾减灾等部门胜任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灾害问题、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相关的勘察、监测、评价、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管理等生产实践工作;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基本工程素养;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防灾减灾相关事业服务。


我们的毕业生质量初步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我们专业毕业生考研率始终位于学校前列,历届毕业生中很多成功考入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该专业在国外一些著名大学里均有设置,该专业毕业生中就有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也有很多毕业生在我国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生产单位成为中坚力量,成为母校的骄傲。



排版:刘俊宏 孙佳慧

封面设计:俞镇雄

校对:刘俊宏  陈昊雯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防灾科技学院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